08 Apr 2019

數碼化令老師工作量增 校長:改變基於溝通|李家文

轉自壹週刊2019年4月8日

踏入九龍華仁書院,西裝筆挺的鍾衞良校長展露含蓄且有自信的笑容,說話鏗鏘有力,不轉彎抹角。對於近期社會不斷有教師聲音,指有的學校管理層為應付校董會需要,對前線老師要求越來越多,忙到沒有時間好好教書。九華情況如何?鍾校長明言,現在老師工作量的確多了。

「我只以華仁為例,以前老師空間應較大,社會都不同了,現在的確工作量增。其實我們都是動之以情,說之以理,最重要是令老師知道社會已經改變、學生已改變、教學方法已改變。已變成數碼世界,所以我們的教學法,或是支持學生的方法,都要有所改變。改變最重要,也是要循序漸進,及保持良好溝通。」

管理層最近構思了新評核準則,優點多,都要老師慢慢適應。

「有時例如最近我們希望加強assessment learning,希望老師能透過assessment監察住同學的進度,及適時給予學生回饋,令他們學習得更好。這工作量會大點,我們都會聽取意見,令安排更暢順。現時學生的多元性大了,因為以前以我為例,七十年代在華仁讀書,每人都是考升中試進來。那時候說升中試頭500名。」

九華是津貼學校,家境不太理想的學生,只要符合申請資格,可以有政府其他補助。「現在也會多不同類型的學生,有些來自中產,也有不少是來自基層家庭,當中有領取綜援。但我們是津貼學校,不用收學費,因此他們都能應付。」

「有些畢業生,例如去年,有些同學讀醫,他申請獎學金,住的地方可能都是新填地街,或者是重慶大廈、上海街等地方,都並非來自富裕家庭。有些當然是,現在有了西九區,有些同學的經濟環境比較好。」

要形容「華仁仔」,創校一百周年,總會有一些刻板印象。學生一般成績不錯,比較被動、非常有禮。「我們不和別人比較,最重要是超越自己……。」
「華仁仔」另一特質,比較重感情,和神父亦師亦友。作為舊生的鍾衞良校長,一談起神父、校監,馬上有說不完的題目。

「 Father Naylor亦都是對學生很關顧。他以前做班主任的時候,他也曾經做過我的班主任。他有一個慣例(practice)就是去每一個學生的家中做家訪,亦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,並和學生父母傾談。只要他做班主任的班別,他就會做遍這些學生的家訪。他亦會帶學生作不同新體驗,例如我的第一次宿營和行山都是Father Naylor帶的。」

不少家長對九龍華仁書院有興趣,要是資料不明、更多的深入剖析,發個電郵給校長,原來校長會親自逐一回覆。「我儘量和不同持份者保持溝通,要開放。我常說,「校長門門常開」你們喜歡何時來都可以。因為自己會掌握到脈搏,好重要的。每個電郵都會有信息給學校,有時街外人也發電郵過來,我也會親自覆。」訪問上載後,鍾校長會收多幾多個電郵?

作者:李家文,前新聞記者,育有一名兒子。Kaman透過走訪不同的人,與大家一同學習,如何做一個稱職的家長。

https://nextplus.nextmedia.com/article/2_663192_0